科学惩罚小孩的方法[已解决]


回答1:
问题来了
孩子犯错的时候,育儿理念都告诉我们:要共情,多去理解孩子,别打骂。
可这样做又担心纵容孩子继续犯错,有时候吼、打反而更有效。
但事后又觉得不对劲,除了打骂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实现惩罚、提醒孩子的作用呢?
为什么会这样?
我一直觉得,管教重在教,而不是罚。
如果说,“爱与自由”是我们育儿的整体理念,那么“规则和后果”也是在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。
过度“爱与自由”,会让孩子变得毫无规矩可言。所以一定不要因为害怕“破坏”亲子关系而不教育,这不是真正的爱。
教育也不只有打骂,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:“惩罚”最终的目的是什么?
这么一想,答案就很明确,既不破坏亲子联结,也可以让孩子明白道理。
可以这样做
1、每次“犯错”后都需要有结果承担
最好的帮助孩子成长的途径,就是让孩子自食其果。
比如孩子总扔玩具,说了几次,也给了替代方案,但是仍然没有效果。那么就索性让孩子扔坏玩具,并且不再买新的了。
那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扔玩具,等于之后没有这个玩具。
“自食其果”有两类,第一类是自然结果,也就是动作本身就会带来的结果。比如扔玩具,玩具坏了,这就是自然结果。
另外一类是逻辑结果,也就是需要人为干预的。
比如同样是扔玩具,我们没收孩子的玩具,不能继续玩了,这就是逻辑结果。
另外,孩子犯错后不用花很多时间在让他口头表达道歉,而必须让他行动表示。
很多家长在让孩子自食其果时,往往只关注孩子有没有道歉,也就是所谓的认错态度。
但结果之所以称为结果,就是一定要对孩子的行动有影响,不然也容易陷入孩子只要说句对不起,就能逃避承担结果了。
2、要有耐心,坚持做下去
学龄前的孩子,控制冲动的前额叶发育还不完善,所以不要妄想我们使用了一次自食其果的方法后,他们就不再犯了。
不管是孩子在挑战底线,还是孩子真的控制不住,我们应对的方式始终是一样的。
只有坚持下来了,才能看到量变到质变的结果,孩子需要通过1000次的尝试,才能真正内化任何一个技能。


育儿,和人生一样,没有一步到位,每一小步都算数。
情景再现
小d我们从她1岁多开始就不断地告诉她,该怎样进行情绪管理。
小d打人扔玩具,我一定会让她“自食其果”:“去收拾好玩具、把打翻的牛奶擦干净。”
小d5岁的时候,仍然偶尔会“大怒”。但她自己会边大哭大叫,边对自己说,“打人是不好的,怪兽要走开”
3、可以使用逻辑后果,但必须合理
对我来说,合理有两个层面。
第一个层面就是关于度。
能给孩子一点点小教训,也是帮助她做得更好的,但不至于引发孩子的“抗议”
这个度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,惩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改变这个行为。
不要觉得惩罚重一点孩子就更能长记性,当孩子感觉糟糕或者有对抗情绪时,他们不会想要变好。


第二个层面是没有惊喜。
换句话说,我们是提前心平气和地告诉过孩子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逻辑结果,帮助孩子理解他为什么受到这样的“惩罚”,而且标准是一致的
不能一开始不管,后来发现不对了再转变态度。
内化规则意识永远都是先严后松,先确定再变通,对家长对孩子都好。


4、多发现他们做的好的地方


多正面强化,也不能总泛泛地夸,尤其要避免类似,“宝宝真棒,宝宝是妈妈最喜欢的乖宝宝“这类的夸奖。
可以具体地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,尽量地使用陈述句表达。
例如:想夸奖孩子的餐桌礼仪,可以说“宝宝今天在餐厅可以非常安静地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,像大人一样了”
多关注好的地方,孩子就会越来越好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浙江温州:星巴克卡座内的不雅男女

​新冠的后劲大吗?[已解决]